随着新能源汽车、智能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,汽车电子系统的复杂性和集成度不断提升。这些电子元器件长期工作在剧烈变化的温度环境中——从极寒冬季的-40℃到夏季发动机舱内超过+125℃的高温,极易因热胀冷缩引发材料疲劳、焊点开裂、连接失效等可靠性问题。
为验证汽车电子产品在极端温度循环下的耐久性,我国采用国家标准 GB/T 2423.22《环境试验 第2部分:试验方法 试验N:温度变化》(等效于国际标准 IEC 60068-2-14),作为汽车电子领域冷热冲击试验的核心依据。
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标准在汽车电子行业的应用,涵盖试验原理、参数设置、测试流程、判定标准及实际案例,助力企业提升产品可靠性。
什么是冷热冲击试验?
冷热冲击试验(Thermal Shock Test),又称温度循环试验(Temperature Cycling Test),是通过将样品在两个极端温度箱(高温区与低温区)之间快速切换,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经历的剧烈温度变化过程。
与“温度循环”(Temperature Cycling)相比,冷热冲击更强调“快速转移”,通常要求在数秒内完成转移,以产生最大的热应力。
为什么汽车电子必须做冷热冲击试验?
汽车电子面临独特的环境挑战:

在这些条件下,不同材料(如硅芯片、铜引线、环氧塑封料、PCB基板)的热膨胀系数(CTE)不同,反复热胀冷缩会导致:
焊点疲劳开裂(BGA、SMT)
塑封料与芯片界面分层
金属引线断裂
PCB微裂纹
功能(间歇性故障)
冷热冲击试验正是为了在产品上市前加速暴露这些潜在缺陷。
试验设备要求
冷热冲击试验需使用双温区冷热冲击试验箱(Two-Chamber Thermal Shock Chamber),主要结构包括:
高温区:电加热系统,最高可达+200℃
低温区:压缩机制冷或液氮制冷,最低可达-80℃
样品转移装置:机械臂或升降平台,实现≤1分钟快速切换
温度监控系统:实时记录样品表面或关键点温度
可选功能:通电监测(In-situ Bias)、数据记录
试验流程
样品准备
选取代表性样品(通常5~10个)
进行初始电性能测试(功能、参数、绝缘)
安装与接线
固定样品于样品架
若需通电测试,连接测试线(使用耐高低温导线)
参数设置
设定T1、T2、驻留时间、循环次数
启动设备,预热/预冷
开始试验
自动循环:低温驻留 → 快速转移 → 高温驻留 → 快速返回
可选:在高温或低温端进行功能检测
试验结束
恢复至23℃±5℃,稳定2小时
进行最终电性能测试
外观检查、X-ray、SAT(超声扫描)等失效分析
结果判定
试验通过的标准通常包括:
功能正常:通电后各项功能符合规格书要求
无开路/短路:关键信号无异常
无物理损伤:无裂纹、变形、脱层
参数漂移在允许范围内
可焊性良好(如需返修)
若任一样品在试验过程中或结束后失效,则判定为不合格,需进行根本原因分析(RCA)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