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智能手机、笔记本电脑、服务器、打印机、路由器等信息技术设备(ITE)无处不在的今天,我们每天都在与“电”亲密接触。
你是否想过:
为什么充电时不会触电?
为什么设备在潮湿环境下仍能安全运行?
为什么电源适配器摸起来不烫手?
这一切的背后,离不开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——GB 4943.1-2022《音视频、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:安全要求》。它是中国对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测试的“金标准”,是保障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
本文将为您全面解读 GB 4943.1,揭开信息技术设备如何在“带电运行”中确保安全的科学原理。
一、GB 4943.1 是什么?谁必须遵守?
GB 4943.1 是中国强制性国家标准(CCC认证的核心依据之一),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IEC 62368-1:2018,于2022年发布,2023年8月1日起全面实施,取代了旧版 GB 4943.1-2011 和 GB 8898。
适用产品范围:
台式机、笔记本电脑、平板
打印机、扫描仪、投影仪
服务器、交换机、路由器
电源适配器、充电器
显示器、键盘、鼠标等外设
二、从“故障导向”到“风险导向”:标准理念的革新
旧版标准(GB 4943.1-2011)采用基于规则的“故障防护”模式,而新版 GB 4943.1-2022 采用 IEC 62368-1 的基于风险的工程模型,核心思想是:
识别能量源 → 评估风险 → 实施防护
它将危险能量源分为三类:

只有当能量源被有效控制在安全限值内,设备才被视为“安全”。
三、电气安全测试的六大核心项目
1. 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测试 —— “防触电”第一关
目的:评估用户可触及部分在正常和单一故障条件下是否会产生危险电击。
测试方法:
使用接触电流测试仪测量
模拟人体阻抗(如2000Ω电阻)
测试部位:金属外壳、USB接口、耳机孔等
限值要求:
正常条件:≤ 0.25 mA(交流)
单一故障(如接地断开):≤ 0.5 mA
2. 抗电强度测试(耐压测试) —— “绝缘屏障”高压考验
目的:验证绝缘材料和电气间隙能否承受瞬时高电压而不击穿。
测试方法:
施加交流1500V–3000V(根据工作电压确定)
持续 1分钟
漏电流通常设定为≤ 5 mA
测试点:
一次侧(L/N)与二次侧(SELV电路)
带电部件与可触及金属部件
输入与接地端子
3. 接地连续性与接地电阻测试 —— “生命接地线”检测
目的:确保I类设备(带接地插脚)的接地路径低阻、可靠。
测试方法:
施加 25A 或 40A 交流电流,持续120秒
测量接地端子与可触及金属部件之间的电阻
要求:≤ 0.1 Ω
4. 温升测试 —— “发热控制”关键指标
目的:评估设备在长时间运行下,关键部件温度是否超标,避免烫伤或引发火灾。
测试方法:
在最高额定电压和负载下连续运行直至温度稳定(通常4–8小时)
使用热电偶测量:
变压器、电感绕组
电源线、插头
外壳可触及表面
绝缘材料附近
限值示例:
聚氯乙烯(PVC)绝缘线:≤ 50 K 温升
木质工作台表面:≤ 65 K
用户可接触外壳:≤ 60°C(绝对温度)
5. 异常工作和故障条件测试 —— “极限压力测试”
模拟设备在异常或故障状态下是否仍安全,例如:
风扇停转
继电器粘连
控制电路失效
元器件短路/开路
观察是否出现:
起火
熔融金属
有毒气体
电击风险
6. 材料可燃性测试(如灼热丝试验) —— “防火墙”验证
目的:评估塑料外壳、电路板、绝缘材料的阻燃性能。
常用测试:
灼热丝试验(GWFI/GWIT):
用高温(550°C–960°C)灼热丝接触材料
观察是否起燃或持续燃烧
针焰试验:
模拟小火焰(如短路电弧)对材料的影响
要求:关键部位材料应达到 V-0 或 V-1 级(UL 94标准)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