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基站、穿越沙漠的通信干线、深埋冻土的骨干网络、跨越极地的海底光缆中,光纤光缆常年经受着极端温差的考验。
白天烈日暴晒,缆体温度飙升至70℃;
夜晚寒风刺骨,骤降至-40℃甚至更低。
在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环境中,普通材料会收缩、脆化、开裂,导致信号衰减、中断,甚至永久损坏。
如何确保光纤在数十年生命周期内,面对剧烈温度变化依然“毫发无损”?
答案就是:温度循环测试(Temperature Cycling Test)。
这是一项模拟极端气候环境的加速老化试验,被誉为光纤光缆上市前的“冷热炼狱”。
它用一次次的冷热交替,淬炼出真正可靠的“信息高速公路”。
一、什么是光纤光缆温度循环测试?
温度循环测试,是将光纤或光缆样品置于高低温交变环境中,经历多次升温、降温、保温循环,模拟其在户外长期使用中遭遇的昼夜温差、季节更替、地理气候变迁。
✅ 目的:评估光缆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的机械稳定性、光学性能保持性和材料耐久性。
典型应用场景:
- 高原/极地通信基站 
- 跨区域长途干线 
- 海底光缆(表层水温变化) 
- 轨道交通、航空航天线缆 
- 户外5G基站馈线 
二、为什么必须做温度循环测试?
1. 热胀冷缩引发“内伤”
- 光纤(石英玻璃)、护套(PE/PVC)、加强件(钢丝/芳纶)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; 
- 温度变化 → 各层材料伸缩不一 → 产生残余应力 → 光纤微弯 → 信号衰减增加 
2. 低温脆化风险
- 普通护套材料在-40℃下变脆,易开裂; 
- 一旦护套破裂,水分侵入 → 冻胀 → 光纤断裂 
3. 高温老化
- 长期高温加速材料氧化、老化; 
- 缓冲层软化 → 光纤失去保护 
4. 接头与连接器失效
- 温度循环导致金属与塑料部件松动,影响插拔力与回波损耗 
三、测试原理
- 在温箱中对光缆施加规定张力(如0–50N); 
- 按预设程序进行多周期温度变化; 
- 实时监测光纤衰减变化(OTDR或光源-光功率计); 
- 试验后检查外观、机械性能。 
四、标准测试流程(IEC 60794-1-2 )
1. 样品准备
- 取2米以上完整光缆样品; 
- 两端制备光纤连接器或熔接跳线; 
- 清洁光纤,测量初始衰减值(1310nm & 1550nm)。 
2. 设定测试程序
典型循环(以通用户外光缆为例):

3. 测试中监测
- 每个温度极值点测量光纤衰减; 
- 使用OTDR扫描,检测是否出现新增事件点(微弯、断裂); 
- 记录温度-衰减曲线。 
4. 试验后检查
- 外观检查:护套是否开裂、变形、分层 
- 机械测试:拉伸、压扁性能是否下降 
- 光学测试:衰减变化 ≤ 0.1 dB/km 为合格 
- 解剖分析:检查松套管、填充膏状态 
五、合格判定标准



 
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