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热气腾腾的汤碗到晶莹剔透的玻璃杯,餐饮具是我们享受美食的直接接触者。当它们遭遇冷热交替的考验时,是会安然无恙,还是变形开裂、甚至释放有害物质?餐饮具耐热性检测,正是确保这些日常伙伴在温度剧变下依然安全、耐用的科学“试金石”。
一、为何检测?——温度是品质的“照妖镜”
1.物理安全隐患:急剧的温度变化可能导致玻璃、陶瓷制品突然炸裂,或使塑料餐具变形、熔化,造成烫伤或物理伤害。
2.化学安全风险:劣质塑料或涂层在高温下可能不稳定,析出重金属、塑化剂等有害物质,迁移到食物中,危害健康。
3.功能性丧失:餐具变形后无法正常使用,影响用户体验,损害品牌声誉。
二、检测什么?——不同材质的“温度大考”
•测试方法(淬火法):将样品在烘箱中加热至一个特定高温(如将碗加热到100℃以上),然后迅速将其浸入低温冷水槽(如0-20℃)中。
•考核标准:经过数次这样的冷热循环后,检查样品是否出现裂纹、断裂或釉面开裂。合格的制品应能承受这种剧烈的热冲击。
•变形温度/维卡软化点测试:在恒速升温条件下,用特定压力的压头刺入样品,测出其达到规定变形量时的温度。此温度越高,表明塑料的抗热变形能力越强。
•高温浸泡后状态检查:将塑料餐具在特定高温油或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,观察其是否出现变形、起泡、褪色或异味。同时,会检测浸泡液中有无有害物质溶出。
•干烧测试:将空锅干烧至高温(如200℃以上),然后冷却,检查涂层是否出现剥落、起泡、变色或失光。
•冷热交替测试:在高温烘烤后迅速冷却,循环多次,检验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是否牢固。
•测试方法:在高温环境下(如100℃以上)放置一段时间,或进行长时间的沸水浸泡。
•考核标准:检查其是否变形、开裂,表面光泽是否变化,并检测甲醛等有害物质的迁移量是否超标。
三、核心检测标准:行业的统一标尺
•GB 4806系列标准: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材料(如塑料、橡胶、涂层等)的通用安全要求,其中包含了对耐热温度的限定和测试方法。
•QB/T 1994 《陶瓷烹饪器》等产品标准:对特定品类产品的耐热冲击次数和温差提出了具体指标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