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消费电子领域,无线鼠标作为高频使用的输入设备,其安全性与环保性备受关注。欧盟RoHS 2.0(2011/65/EU)与中国RoHS 2.0(GB/T 26572-2011)等法规明确限制电子电气设备中铅、汞、镉、六价铬(Cr(VI))、多溴联苯(PBBs)、多溴二苯醚(PBDEs)等有害物质的使用,RoHS认证测试成为无线鼠标进入国际市场的“环保通行证”。本文从实验室技术角度,解析无线鼠标RoHS测试的核心要点与实施流程
一、测试背景:
无线鼠标的“有害物质风险点” 无线鼠标的结构包含外壳(塑料/金属)、电路板(含焊接材料)、电池、无线模块(如蓝牙/Wi-Fi芯片)及按键/滚轮等部件,各环节均可能引入受限物质:
外壳:ABS/PBT塑料可能含溴系阻燃剂(PBDEs);金属部件(如不锈钢滚轮)可能残留六价铬(Cr(VI));
电路板:焊料(传统Sn-Pb焊料含铅)、助焊剂(含卤素有机物);
电池:部分纽扣电池含汞(Hg)或镉(Cd);
无线模块:芯片封装材料可能含PBBs/PBDEs。 RoHS认证的核心目标是量化评估上述部件中有害物质的含量,确保符合法规限值(如铅≤1000ppm,镉≤100ppm)。
二、测试依据与核心标准
无线鼠标RoHS测试需遵循以下标准:
欧盟RoHS 2.0(2011/65/EU):覆盖所有电子电气设备(EEE),明确10类受限物质及限值;
中国RoHS 2.0(GB/T 26572-2011):等效采用欧盟RoHS 2.0,新增“豁免清单”(如部分含铅焊料可豁免);
IEC 62321-5:2013:电子电气产品有害物质检测方法(如XRF光谱法、ICP-MS)。
三、实验室测试实施的关键技术要点
1.样品拆解与预处理
无线鼠标结构紧凑,需精准拆解以获取代表性样品:
外壳:分离上下盖,取边角料(避免表面污染);
电路板:刮取焊盘、助焊剂残留(需覆盖不同焊接点);
电池:取负极/正极材料(如锌锰电池的锌筒、二氧化锰);
无线模块:取芯片封装胶、基板(避免金属引脚干扰)。
预处理要求:样品需粉碎至粒径≤1mm(塑料部件),金属部件需去除氧化层(用砂纸打磨),确保检测设备(如XRF)能准确识别元素。
2.有害物质检测技术与设备
实验室需根据物质特性选择检测方法,核心设备包括:
受限物质 | 检测方法 | 检测限值 |
铅(Pb)、镉(Cd) | X射线荧光光谱法(XRF) | Pb≤5ppm,Cd≤2ppm |
六价铬(Cr(VI)) | 离子色谱法(IC)+ 紫外分光光度法(UV) | Cr(VI)≤0.1ppm |
多溴联苯(PBBs) | 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法(GC-MS) | PBBs≤1000ppm |
多溴二苯醚(PBDEs) | 气相色谱-高分辨质谱法(GC-HRMS) | PBDEs≤1000ppm |